如同螺絲扣,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被擰得越來越緊。
《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日前提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與原版相比,修訂草案明確了國家對嬰幼兒配方食品全過程監管,規定不得以委托、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事實上,此項規定并非新鮮事,在去年11月底國家食藥監總局就發布了《關于禁止以委托、貼牌、分裝等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公告》(下稱《公告》)。
通過半年多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暫時僅通過82家企業,一部分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已出局。此外,自5月1日起,我國全面實施對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的注冊管理,此前混跡市場的“假洋鬼子”也遭淘汰或者“漂白”。
乳業專家王丁棉昨日在接受《*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需要有可操作性。“如何界定‘分裝’?目前包括美贊臣、雅培、惠氏等,均在國內設有采用干法工藝生產的分裝廠。此外,很多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也是通過進口原料,在國內進行干法生產再分裝,難道意味著這些企業要停產嗎?”
爭議“分裝”禁令
王丁棉認為,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即通過引導使用濕法工藝來加強自建奶源,進而實現全產業鏈管控,同時還帶動國內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但是,包括外資品牌和國內南方乳粉企業在內,大多都沒有自己的奶源,主要是通過進口原料來進行干法工藝操作。如果一味禁止分裝,這些企業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自建自控奶源布局。”王丁棉如是稱,目前南方原奶收購價格超過6元/公斤,而擁有奶源資源的北方原奶價格僅4.5元/公斤,“使用濕法工藝就意味著虧損。”
澳優乳業(01717.HK)運營官肖詩弧昨日告訴本報記者,公司奶源主要在荷蘭,三個工廠年產能在4萬噸左右,國內的工廠主要通過進口原料來進行干法工藝生產。“國內外的工廠均通過生產許可,目前公司*嬰幼兒配方奶粉和國內生產奶粉的比例為7∶3。”
目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主要有兩種工藝,即濕法工藝和干法工藝。濕法工藝是指乳液在液態下完成制粉的一項工藝,具有一套嚴格的生產流程,如要求擠下的鮮奶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降溫等,這是眾多缺乏自建奶源的中小企業難以實現的。
干法工藝則是目前zui普遍的奶粉生產方式:基粉加配方,然后攪拌粉碎,過篩混合后再進行包裝。這種工藝的企業一般沒有自己的牧場,但中間多個步驟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王丁棉對此表示,嬰幼兒乳粉爆出的質量問題,很多都出在“貼牌”和“分裝”生產上。
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渝認為,“分裝禁令主要是為了防止二次污染,但并沒有*限制國內的干法工藝,因為大部分奶粉原料都是在采購的。”
他表示,世界很多品牌采用的都是OEM生產方式,比如阿迪達斯,代工屬于生產、分銷等社會分工。“品牌商對代工廠的要求一樣很苛刻,因為這些企業很注重品牌在國內外的聲譽,并非代工就會惹事。”
OEM“華麗轉身”
王丁棉告訴記者,原來國內進行貼牌zui多的是陜西省,有將近200個開發商,通過委托有加工生產能力的企業進行生產,然后打上自己的品牌和貼上自己的商標,進而到市場銷售。“不過,在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一系列整頓過后,目前大部分都以兼并或合作的方式,納入通過審查的企業旗下。”
《公告》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通過合同或者約定,委托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為其加工、制作嬰幼兒配方乳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不得為其他品牌持有人或代理人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冒用他人品牌和包裝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不得在國內生產其僅在境外注冊商標和企業名稱、地址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在國內生產標注為境外企業名稱、地址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等。
南方一家乳粉企業高層透露,湖南有一家企業代工80多個品牌,在政策整頓后,被迫歇業轉行。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對進口奶粉品牌的審核,在115個進口品牌中,除了國內主流市場熟悉的外資品牌以及國內進口品牌外,大部分是那些以前的代工品牌以及國內貿易商注冊的品牌,如曾被央視曝光的“紐貝貝”嬰幼兒奶粉。此前有報道稱,其總代理地址為一家修車廠。
不過,大部分海外OEM品牌均找到了新東家和新出路,即投靠那些通過注冊的企業。乳業專家宋亮曾表示:“過去提OEM,說是假冒偽劣,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它們已經華麗轉身為真正的純進口品牌。”